蔡仲娟大师深度访谈:传统插花的“正宗”,恰因为传承和发展

2020-01-14

虽然只是短短两天,也没有特意宣传,但“蔡仲娟插花艺术60周年师生展”却在国内花艺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。这源于诸多观展人的一个共同感受:这一场美轮美奂的展览,是非常正宗、地道的中国传统插花。


传统却并不古板。在《中国花卉报》记者采访中,“时尚、空间感强,色彩丰富,既重视艺术性,又有装饰性”,与“正宗、地道”的评价相得益彰。


承先古而不泥古,出新意而不失本。深度对话蔡仲娟老师,恰恰是她对日本花道、西式花艺的开放、钻研态度,让她对传统插花体悟更深,创新更足。

中日插花是在比较中钻研

中日插花同宗同源,互为借鉴。为研习日本花道,蔡仲娟老师曾在山本玉嶺大师的课堂学习,并取得教授资格证书。


学习日本花道,最终是为了更深体悟中国传统插花,这一对比和思考的过程,蔡仲娟老师从未停止。就拿中日插花同样崇尚的“自然美”来说,目前有三个问题,她认为有待于探讨。她坦诚地告诉《中国花卉报》记者:可惜中国台湾中华花艺史学家黄永川先生故去了,如果他在,我很想跟他探讨如下:

微信图片_20200114110353.jpg


第一,传统插花要不要“水际”。

她说,在我们中国的古书上,我没有见过水际的说法,日本池坊花道有水际,指的是在水面之上,留出大概十厘米的高度,之后枝条才开始向左右倾斜。我认为这非常符合日本文化程式化的特点,但并不符合中国传统插花讲究自然之美的理念。

微信图片_20200114110506.jpg


第二,传统插花要不要“接枝”。

日本花道为了造型,会把松树的枝条接起来,让它形成更大的弯度,实现了线条美,连接的地方用松树皮包起来,也是精巧的技法。但是,被接上的枝条是死的,没法吸水,虽然松枝几天不吸水依然青翠,但是东方插花讲究自然美,自然是要有生命的。


微信图片_20200114110510.jpg

第三,传统插花要不要遮盖固定工具。

日本池坊花道对花插等固定工具不做遮掩,这是它们特意要表现的技法。但是我在中国插花的古籍资料上没有找到相关依据。清代沈复 《浮生六记》——“闲情记趣”中说到,可用砂石遮盖插花固定工具。我个人感觉,遮起来更自然,让花草就像是从草地上、水上长起来的一样。西方插花讲究人工美,初级培训班上不遮花泥不是被扣分,而是直接不及格。讲究自然美的东方插花,在这方面应该更加强调才对。



对这三个问题,蔡仲娟老师的观点是显而易见的。她并不拘泥于古书籍是否有记载,她开明地认为,“老祖宗没有写过的,我们后人可以完善;老祖宗讲过的,若当今不适用,可以发展。”相反,她更注重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。


她谦虚地对《中国花卉报》记者说,中国传统插花中的自然美、线条美和意境美,我们都说了这么多年,但是在老干部大学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诗词之后,我才发现,中国传统插花的特点,和中国文学、艺术的特点一脉相承,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。现在感觉我们的插花理论更自信了,有根有底。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共同特点是:天人合一、美善相间、中和融合、线条为魂。

微信图片_20200114110518.jpg

西方现代设计学为我所用

作为最早活跃在国际花艺舞台的大师,蔡仲娟老师对西方商业花艺是持欢迎、引进的态度。她本人曾在德国葛雷欧,中国台湾林惠理、张博宸,西班牙的山塔玛利亚等名师的课堂学习,并取得教授资格证书。


谈到海派插花对西方花艺的借鉴吸收,蔡仲娟老师提到两点:


第一,引入西方立体构成理论。她说,现代设计有三大构成:平面构成、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。其中,立体构成的理论最新,还不到100年历史。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,她就在立体构成理论中发现了与插花的共同点,引入到插花艺术创作中。


“在插花中,作品的空间处理要顾及到高、中、低,左、中、右,上、中、下的立体效果。像几张八角金盘,龟背叶,这些‘面’怎么变成立体的?像几支兰叶,这种‘线’怎么变成立体的?”“两盆或三盆插花组合,怎么拼,让它们有立体感?”在蔡仲娟老师看来,这样才能达到传统插花中“朵朵舒立,叶叶舒展,枝枝生韵,整理生动”的效果。

微信图片_20200114110523.jpg


第二,引入西方色彩学理论。西方色彩学中的同类色、邻近色、对比色中,蔡仲娟老师说她更喜欢用同类色和邻近色。做传统插花作品时,色彩应该有主色调,不能杂乱,色彩表现要流畅、自然,还要注意色彩的平衡。色彩还要求表达主题。



“传统是流动的过程,今天我们的时尚,可能过了几百年就是古典。”蔡仲娟老师这样总结她对传统的理解。她说,人,是代代相传;艺术,重在于传承和创新。然而,中国传统插花的基本特点,自然美、线条美和意境美,是不会改变的。


(图片:蔡仲娟大师作品)